莫生气


Author: Kimmy

这事儿还得从 20 多年前说起。

哦不,怕是得有个千把年了。毕竟,折扇嘛,顶损了也是个汉朝的货。这种在当年能够彰显文人风范的东西,配上象牙的扇骨,翡翠的扇坠,张大干的题字“师太,你就从了老衲吧”,一股富贵而不奢华的气质就由内而外散发出来。根据德云社班主郭德纲老师的说法,有钱人也不敢拿这扇子随便扇,所以于谦老师用的时候都是扇子不动晃脑袋的。

当然了一般的人家可能不像于老师这么有钱,折扇的用料上没这么讲究。但是毕竟还是个有一定实用价值的装饰物,在外观上还是要下一番功夫。扇子的外观,自然就是扇面了。前几年雍正皇帝的语录热起来的时候,就有人做了不少类似风格的折扇,一时间成为网红商品。

所以扇面儿上的创作就成了传统文艺的一部分。在这个尺寸上作画写字,或者即兴赋诗一首,都是才子佳人鸿儒骚客日常操作之一。同样是来自德云社的知名翻车小曲儿《画扇面》就是在唱这事儿。

扯了这么多回到 20 年前。当时村里小学没有风扇,更不用说空调了。如果有那么一个能够让空气流动起来的工具,能让课间休息的十分钟幸福很多。爷爷奶奶们有他们专用的济公蒲扇,但是烟火气太重不太适合孩子用。对于那时的我们这些小屁孩儿们来说,能够蹭到大人的钱买一把劣质折扇足够在学校炫耀一阵了。

重点其实不是这扇子,而是扇面上的内容。那是我至今印象都十分深刻的华文行楷体的十四行字。那个时候只觉得离谱,毕竟在我当时印象中七言诗通常是绝句(四句)或者律诗(八句),哪儿能这么多字,我怎么背得下来。不过后来知道了有古体诗这种让我怕极了高中语文老师的体裁,以及欧洲文学界恰好也有的十四行诗这种文体,才逐渐明白这十四行文本的高明之处。

而另外高明的一点就是,这十四行文本平易近人朗朗上口。要知道最高明的诗人是不屑于用典的,很多古诗我抠破脑袋都背不下来的原因就是典故实在藏得太深了。这跟现在互联网上玩梗差不多,当你用了一个非常小众的梗而大部分人 GET 不到时,很容易引发尴尬,甚至是被暴打一顿。诗圣诗仙那些流传极广的词句,要么平铺直叙,要么简单勾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不是就立马有那味儿了。

现在来看下这十四句,我相信你现在看起来会跟我有一样的感觉: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应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病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

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我看网上还有人说这是老干体。老干体哪儿会这么高,从第一句单押到最后。老干体最多是接一些名句之后编得顺口溜,这篇《莫生气》显然是完整的原创,是真正的来自人民群众的艺术。

那么问题来了,近二十年过去了,是什么促使我忽然想起来这个作品了呢?

主要去年无聊的时候翻新歌,发现有人谱曲并改编了一首《莫生气》,但是并没有标注词作者。这件事情就会让人觉得不对劲,明明从二十多年前持续到现在生命周期如此长的一篇作品居然连署名都没有。想到我十几年网民身份,别的东西不会,挖坟还是有点技术的,于是就想从互联网的记忆中找一找这个作者。

从去年五月份到七月初,找了近两个月,得到的都是些看起来没那么可靠的结果。这中间我甚至动用了百度搜索这个大杀器,找到了佚名、达摩祖师、孔子、老子等各种令人震惊的答案。

这些答案都是集中在 2006 年 6 月份的一个问题下面,要知道百度知道 2005 年才创建。我是不太能理解这几位活在未推广白话文的时代是如何能留下这种作品的,所以就只当是错误答案给排除了。最终筛选出来几个还稍微可能正确的结果:

不过按照这个路子仔细搜寻下去就把这些人也给排除了。

第一个排除的是袁杰先生,仅有的一个百科页面上说“《莫生气》为作者袁杰所著图书,该书于 2011 年 9 月由全球出版社编辑出版”,而引用的封面图片和 ISBN 分别来自下面的万小瑶和高英两位。

第二位吴洪宾和第三位杨克楚也被排除了,这两位除了相应的答案外找不到任何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关于杨克楚先生的答案有些额外标注了下面的内容:

著名华裔记者,现为自由撰稿者,为 bbc、半岛电视台供稿,其非洲报道收到极大关注,普利次奖的入选记者

然而这样一个有来头的人居然找不到其他任何的额外信息。直接搜这个名字都只能找到这里的答案。

至于后面两位,高英和万小瑶。豆瓣图书可以找到两本标题为《莫生气》的书,作者分别是这两位,但是其内容可以看出是根据这篇作品进行的演绎再创作,无法证明是其中某一个人的原创。

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一位叫葛维亚的网友在去年 7 月 8 日左右在各大博客网站发表了他的文章,给出了许多证据,并声称《莫生气》是他于 1994 年 2 月 23 日根据在武汉看到的一副对联采风所写的打油诗。

时间能精准到日期是我没能料想到的,不过看这位网友给出的所谓最有力的证据,也即《莫生气》的底稿,确实上面写清楚了日期。

既然这样,那必是他无疑。毕竟没人能给出来更“有力”的证据了。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其实已经确信了这件事。然而想到音乐,想听一下,就回去搜了下“莫生气”。哪成想到就反转了。

因为我找到了一张台湾名将音乐发行的唱片,“弥勒尊佛·国语唱诵”,其中就有《莫生气》。在传统民乐与唱诵的和声中,我赫然发现这张唱片发行于 1992 年。

这就是神奇的“我还没写出来呢他们就抄完了”?

名将音乐成立于 1991 年,并一直持续运营到 1996 年。1992 年的时候能发行这样一张唱片,其可信度应该比较高。

再回去看到葛先生在知乎和他博客下面有一些人在感谢他创作了这样一篇作品,甚至有的说支撑着他至今都还没离婚。恍惚间不知道这无情的互联网到底是有记忆还是没有记忆。

我只能把本文的标题改成现在这个,留存在互联网的一角。

创建时间:2021-03-17 最近更新时间:2024-10-27